?

因為兩個獎項創(chuàng)辦的時間不一樣,所以影響力的時間也不同。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于1983年誕生,那時整個中國樂壇還沒有相關(guān)的音樂獎項,而臺灣金曲獎創(chuàng)辦與1990年,影響力也還沒有建立起來,所以十大勁歌金曲獎獨占鰲頭了很多年,整體來說近年來臺灣金曲獎份量更重。
原因是,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主要針對流傳度的高低,不敢“得罪明星”,而臺灣金曲獎的評選更加依賴于作品本身的創(chuàng)作水平高低,即使非常流行,水平不夠也無法入圍——像《小蘋果》這樣的口水歌永遠不會有機會入選。

從歷屆獎項的入圍和獲獎情況來看,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幾乎包攬了那個時代所有的熱門歌手,劉德華,張學友,譚詠麟以及張國榮等都紛紛上榜。這更像是一個結(jié)果導(dǎo)向——先有了熱門金曲,再有的獎,獎只是對當時熱門流行歌曲的一個結(jié)果概括。
此外,“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”比較小家子氣,只會頒給香港歌手,其他地區(qū)的歌手是不會在評選范圍內(nèi)的,而相反的是臺灣金曲獎較為包容,在1998年破例把最佳男歌手頒給了歌神張學友。正是由于臺灣金曲獎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,讓金曲獎越辦越好,在90年代末期到00年代,含金量就超過了十大勁歌金曲。

當然臺灣金曲獎的崛起因為幾位有影響力的音樂人出現(xiàn)了。2000年以后臺灣涌現(xiàn)了許多改變?nèi)A語競爭格局的音樂人,如陶喆、周杰倫、王力宏、林俊杰、孫燕姿等,而此時香港樂壇青黃不接,唯有四大天王屹立不倒,后來也就只出現(xiàn)了一個陳奕迅,而陳奕迅也是多次參加了臺灣金曲獎的評選。
與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不同的是,臺灣金曲獎不以歌手歌曲是否熱門為評選標準,更多的是關(guān)注創(chuàng)作的好作品,而知名的歌手如果松懈下來也很容易和金曲獎無緣。舉個例子,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宋岳庭,憑借一首說唱歌曲《life's a struggle》當年一口氣擊敗了周杰倫方文山獲得了最佳作詞獎。而自從周杰倫開始明顯劃水走下坡路后,金曲獎也隨之再沒有他什么事了。